PUBG端游怎么邀请好友

副连长手记:冷战时期的苏军坦克部队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PUBG端游怎么邀请好友 > 新闻动态 >

副连长手记:冷战时期的苏军坦克部队

发布日期:2025-09-23 00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58

本文由公众号“尼伯龙根工厂”授权发布

作者:叶夫根尼·费多尔罗夫,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陆军退役上将

通过观察我既往文章的评论区,我得出了一个结论——评论区的参与者们对四五十年前“全盛时期”的苏军军事装备使用条件和规定并不怎么了解。所以,我将尽我所能,凭借自己的专业和记忆来介绍当时的实际情况。当然,我会从装甲车辆入手,因为我直到成为团副参谋长之后,才开始真正接触军用汽车,所以汽车的事情,我放到以后再说。

说回我在坦克连当副连长的时候吧,副连长的职责包括组织部队装甲车辆的运用、保养、修理、存放和统计,以及组织和开展技术训练和驾驶课程。这些职责在《坦克技术保障手册》中有非常详细的规定,手册是经过国防部长或陆军总司令签字批准之后才印发的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基础条令,明确装备操作标准、维修与保养周期、操作分组、燃料和润滑油的消耗定额、备件的消耗标准等等。换句话说,没有命令就什么也不能做!

在一支常设坦克连里共有10辆坦克,其中两辆定为“教战用车”,或者说教练与战斗训练坦克。其余的则属于战斗编组(战备车),这些车要求“长时间保持短期封存状态”,停放在具备专业条件的场所(库房、车库等)。它们只有在参加连、营或团(乃至更大单位)的演习时才允许解封启用,但频率不得超过一年两次,且年行驶里程总量不可超过250 公里(如果老朽我没记错的话)。当然,规定也有例外。例如我当时所在的第3营里,各连配置的是10辆战备车+两辆教战用车。

教战用车每年的额定行驶里程为3000公里,它们的用途很明确:

·实弹射击训练(坦克炮、机枪)

·驾驶与操作训练

·战术训练

·排级战术演习

教战用车几乎从来不会封存,而是停在单独的车位。车位一般设置在坦克营驻地营区(或者叫停车场)的角落,通常露天停放,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用苫布覆盖。

至于行驶里程限制,如果没有满足,放心,这不算违规,但超出定额绝对不行!一旦超标,就会招来调查和处分。后来在我服役的时候,又把战备车年行驶里程限制放宽到500-550公里,但仅限每连两辆超标,这是因为 250 公里的限制确实难以维持正常训练需求。

严禁挪用公里数的行为,不能用某辆坦克的剩余额度去补另一辆。

再说说技术与维修规范。每辆坦克都必须保持一个到中修前的最低剩余行驶里程,大约是1500公里,若低于此数,就需要转为战备车了。对参加演习的车辆数目也有限制:全连车辆每次仅允许出动70%,也就是7辆。

重点讲讲封存制度。在部队里,坦克可不是随便往库房一停就算“入库”了。封存本身就是一项复杂、严格、耗时的工程,既是技术活,也是体力活。

封存流程大致如下:

·清洗:演习结束后,乘员必须对坦克进行彻底清洗,要求“外壳无尘、内部无垢”。任何油泥、灰尘都不允许残留。

·归位:将坦克谨慎驶入指定的库房或“箱体”内,在此进行各项调整、加油、润滑与部件的保护处理。

·履带处理:最耗费时间的环节之一。履带必须彻底清理干净,并涂刷起到保护作用的沥青涂层。

·车体补漆:局部补漆常常不过关,所以动不动就要全车重喷。

·发动机封存:这是最关键的步骤。需要使用专用的发动机保养装置,通过配气系统向气缸内注入定量、经过加热并脱水过的机油,同时(在不启动的状态下用外力)转动曲轴,在内部形成一层保护油膜。

按照条令规定,营级演习后至少要预留一周时间执行封存。但加上周末、执勤、站岗任务,现实操作几乎不可能完全合规。原因在于事故频发:演习极少能“无事收尾”。常见的情况包括相互碰撞、挂擦,导致挡泥板弯曲或脱落;离合器烧毁;拖缆断裂;工兵工具遗失(撬棍、铁锹、大锤等);苫布烧毁或撕裂;夜视仪受损;行走机构损坏(诱导轮摇臂、负重轮轴心轴承易损)等。

出问题的车辆必须进行修复或者补充备品,否则将无法达到封存检查标准。

检查组对封存质量的要求极其严格:维护和技术状态检查中如果发现超过五项不达标,就直接判定“不合格”。如果发现有战备车带故障封存,那将直接提报处分。

当时苏军坦克兵的日常又是什么样呢?在坦克兵当中流行着一个苦笑话:检查员光是检查大锤,就挑出了一堆问题:木柄的清漆上得毛毛躁躁,还有磕痕。铆钉也松动了,锤头和木柄结合不牢……站在一旁的连长脸色越来越难看。他终于忍不住,从检查员手里一把抢过大锤,像抛铁饼那样把它挥动两圈,甩进了灌木丛,然后长出一口气说:

“你们就只管写一项缺陷就好,这大锤已经丢啦!”

每辆坦克都有一本“随车护照”,也就是随车维保记录簿,它非常厚,足有50多页。自从出厂起,坦克的“生平大事”都要记录在上面。包括送修、返厂、还有定期大修,这本记录簿都必须随车移交。如果弄丢了,后果比人丢了身份证还严重。其中的内容不允许随意涂改,如需更正,必须盖上团一级以上印章,注明“以更正为准”。在部队里,随车维保记录簿一般集中保存在技术整备单位,由装甲车辆维修主官亲自负责保管。但凡出了差错,责任人都要遭殃,但受罚最重的,往往还是大头兵。各项维保活动,尤其是坦克入库或出库的完成,都要记入维保记录簿,检查组签字后才算过关。

部队里最缺的不是大件,而是耗材。例如橡胶管、挡泥板衬片、钢缆、油漆等。正是这些日常训练、保养中不可或缺的小件,最常匮乏。

然而,苏式坦克的车内布局又是十足的“维保噩梦”:绿色的冷却管,棕色的润滑管,还有黄色的燃料管纵横交错。这些管线蜿蜒曲折,用大量橡胶管与箍带连接,许多位置必须“手脚并用”才能勉强够到。一旦装配稍有疏忽,比如士兵在更换管路时箍带没拧紧,管线就迟早会被震脱开来,液体从接口泄漏,积液汇聚到底板沟槽,极难清理,留下火灾隐患。

坦克的每一项维保工作都需要“集体劳动”,很难靠单人完成。拿换电瓶来说,坦克上面的电瓶一共有4组,每组重量超过50公斤,一个人根本搬不动。单个负重轮的重量也要300公斤以上,履带一条就超过一吨,人力搬运时候得拆成几段。

每年春秋两季,部队都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“换季”维护,几乎要全员出动。最耗时的两项是换冷却液和换燃料。

冷却系统冬天用防冻液,夏天换成加入三组分添加剂(水质软化剂、除垢剂、防锈剂)的水。春季排出的的防冻液必须交回油料仓库登记,无论部队驻地在哪里,冬季温暖与否,教战用车在冬季都必须换用防冻液。

燃料有冬用和夏用柴油两种,有时车辆因任务紧迫来不及更换燃料,总体来讲必须按时切换。在靠近极圈的地区,还会使用一种北极柴油,它是70%柴油+30%煤油的混合物,可在低温条件下顺利燃烧。

冬季停车期间,电瓶需要从车上拆下,单独存放在带暖气的专用电瓶室。由于里面比较温暖,这间小屋常常会成为全连的“战备中枢”。一旦进入警戒或需要开拔,士兵们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把数十公斤的电瓶抬出,穿过拥挤的空间,装回坦克,接通线路,再点火启动车载加热器。这往往发生在夜间寒冷,士兵困倦疲惫时,因而经常会出现电瓶失手掉落或磕碰的状况。新出厂的电瓶可以保用5年,但受损会导致性能下降,寿命缩短。



首页 | PUBG端游怎么邀请好友介绍 | 产品展示 | 新闻动态 |

Powered by PUBG端游怎么邀请好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